氨法烟气脱硫技术(Ammonia-based Flue Gas Desulfurization,简称氨法FGD)是一种以氨(氨水、液氨或碳酸氢铵等)为脱硫剂的脱硫技术,核心通过氨与烟气中二氧化硫(SO₂)的化学反应,将无益的SO₂转化为高价值的铵盐产品(如硫酸铵),兼具脱硫效率好、无固废堆存风险、产物可资源化等优势,广泛应用于化工、电力、冶金等工业行业,尤其适合周边有化肥需求或氨源便捷的场景。
一、核心原理:化学反应机制
氨法脱硫的本质是酸性气体(SO₂)与碱性脱硫剂(氨)的中和反应,整个过程在水溶液中进行,反应速度适宜、选择性强,核心反应分为“吸收”和“氧化”两步:
SO₂吸收反应:烟气中的SO₂首优良入吸收塔,与氨水溶液接触并速度适宜溶解,生成亚硫酸铵或亚硫酸氢铵(反应产物随氨的过量程度调整):
氨过量时:SO₂+2NH₃・H₂O→(NH₄)₂SO₃+H₂O
氨不足时:SO₂+NH₃・H₂O→NH₄HSO₃
为确认SO₂充分吸收,工艺中通常控制氨过量,以生成稳定性较高的亚硫酸铵。
氧化反应:为避免亚硫酸铵分解再次释放SO₂,需向吸收液中通入压缩空气,将亚硫酸铵氧化为稳定的硫酸铵(最终产物):
2(NH₄)₂SO₃+O₂→2(NH₄)₂SO₄
氧化过程需控制温度(40~60℃)和pH值(6.5~7.5),确认氧化效率≥90%,保护硫酸铵纯度。
二、主流工艺:氨-硫酸铵法(应用最广)
氨法脱硫技术中,氨-硫酸铵法是目前工业应用最成熟的工艺,核心是将脱硫产物转化为农业用硫酸铵化肥,实现“以废治废、资源化利用”,其工艺流程可分为五大核心系统,具体如下:
烟气系统:锅炉排出的原烟气(含SO₂、粉尘等)先经除尘器(电除尘或袋式除尘)去除粉尘,再通过烟气换热器(GGH)降温至50~60℃(利于SO₂溶解和氨的吸收),随后进入吸收塔。
吸收系统:吸收塔为核心设备(多为逆流喷淋式),塔顶喷淋氨水溶液,烟气自下而优良动,两者充分接触完成SO₂吸收;塔内设置除雾器,去除净烟气中携带的氨雾和液滴,避免“氨逃逸”(氨逃逸率通常控制在5mg/m³以下)。
脱硫剂制备与供给:若采用液氨,需经液氨蒸发器转化为气态氨,再与水混合制成浓度15%~20%的氨水;若采用氨水或碳酸氢铵,则直接稀释后泵入吸收塔。
硫酸铵制备系统:吸收塔底的亚硫酸铵溶液优良入氧化塔(或塔内氧化区),通入压缩空气氧化为硫酸铵溶液;随后将硫酸铵溶液送入蒸发结晶器,通过蒸汽加热浓缩、结晶,再经离心脱水机分离,深受含水率≤1%的硫酸铵晶体;之后经干燥、包装,制成成品硫酸铵化肥(纯度≥90%)。
净烟气排放系统:脱除SO₂后的净烟气(SO₂浓度≤35mg/m³,满足超低排放要求)经GGH升温至80℃以上(避免烟囱结露腐蚀),最终通过烟囱排放。
三、技术优势与局限性
1.核心优势
脱硫效率好:氨与SO₂反应速度适宜、吸收能力好,脱硫效率可达90%~90%,轻松满足超低排放要求,尤其适合高SO₂浓度烟气(如化工、冶金行业)。
产物资源化:脱硫产物为硫酸铵化肥,市场需求稳定(农业用于氮肥),可直接出售创造经济收益,避免传统钙法石膏堆存的二次污染问题。
水耗能耗较低:无钙法石膏脱水的能力好耗环节,且硫酸铵结晶废水可回用,水耗仅为湿法钙法的1/2~2/3;系统阻力小,风机能耗较低。
设备腐蚀风险较低:吸收液为弱碱性(pH=6.5~7.5),相较于湿法钙法的酸性浆液,对设备的腐蚀程度显著降低,设备寿命比较长。
2.主要局限性
脱硫剂成本较高:氨(液氨、氨水)的采购成本远高于钙基脱硫剂(石灰石),约为石灰石的3~5倍,运行成本较高,比较适合氨源丰富(如周边有化肥厂)的场景。
氨逃逸风险:若吸收塔操作参数控制不当(如氨水过量、除雾器效率低),易发生“氨逃逸”,不仅造成脱硫剂浪费,还可能与烟气中NOₓ反应生成气溶胶,影响大气环境。
对烟气粉尘敏感:烟气中若残留过多粉尘(>50mg/m³),易与硫酸铵溶液混合形成杂质,影响硫酸铵纯度,因此对前端除尘效率要求较高。
Copyright © 2025-2026 泊头市亿利达环保机械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